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内部员工系统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物探技术 > 地震技术 > 信息内容 我要注册   忘记密码? 
中国矿井物探网 - 物探技术 - 井筒壁后注浆质量反射波法检测技术
 
井筒壁后注浆质量反射波法检测技术
   

井筒壁后注浆质量反射波法检测技术

张平松,郭立全

(安徽理工大学 地球与环境学院 安徽 淮南 232001)

  要:为了查明厚松散层覆盖地区的立井井筒在施工及维护过程中出现的注浆及破坏问题,采用反射地震波法对其进行无损检测。利用反射地震波法进行井壁环向和纵向测线布置,通过所获得的高频反射波波速、振幅及频率等多种地震属性参数确定井壁及壁后空间的异常范围,注浆前后的测试对比可进一步获得对壁后注浆质量的评价效果。对新建井筒、维修井筒井壁的测试研究成果表明,反射共偏移法测试时观测系统参数宜选取偏移距为0.6~0.8m,道间距0.2~0.4m,激发点移动步距为0.2m。根据井壁表面波速、综合主频及波形特征能对井筒表面及内部结构进行定性到半定量评价。反射地震波法在井筒壁后注浆质量检测中,其干扰因素小,现场可操作性强,探测所圈定的异常范围准确。

关键词:壁后注浆;质量检测;反射波法;立井井筒;

厚松散层覆盖地区的立井井筒存在诸多问题,包括从建井开始,新井壁后水泥置换状况、壁后注浆效果,到中后期井壁维护修整、加固注浆等一系列过程,都需要进一步了解井壁后介质的基本特征,有效指导井筒壁后注浆以及注浆后的效果评价。据统计,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国有80余个地处深厚含水松散层的井筒先后发生了井底涌水及井壁破损现象,这不仅影响了正常生产,而且带来了严重的安全隐患,造成的经济损失巨大。新建井筒壁后泥浆置换不充分,往往造成井筒锅底开挖时涌漏水及泥沙;使用中井壁发生破损的主要原因是矿区开采疏排水,导致含水层的水位下降,含水层被压缩,引起地层沉降,沉降土体对井壁产生向下的摩擦力,在竖向摩擦力和水平荷载综合作用下,井壁发生纵向变形、环向变形及径向变形。变形到一定程度,井壁就会发生破坏[1-2]。目前所利用的检测手段较为单一,主要是通过钻探方式来获得壁后介质基本情况。该方法具有费时、高成本以及次生破坏等缺点。以井筒壁后可能充填土层、浆液、气体等各种不同介质的物性参数为基础,利用一定的地球物理测试手段对井筒壁后基本概况及其异常实施探测,可有效确定井筒破损的相对位置及程度。该技术能有效指导地面及井筒钻孔注浆,对壁后注浆效果进行详细评测,圈定浆液分布的有效范围,进一步为煤矿安全生产提供技术保障。

1井壁注浆质量检测技术

1.1检测技术现状分析

目前来说,井筒及隧道施工过程中都存在混凝土体与不同介质之间的接触空隙问题,对于这类介质间耦合问题必须通过壁后注浆加固处理。实践表明,壁后注浆经常会出现不密实、杂质充填、脱空等工程质量问题,及时、快速地发现衬砌混凝土及其充填的质量问题,为保证工程施工及进度提供有效的技术参数。混凝土体与软土或其他介质间注浆充填中有缺陷部位的混凝土被水或空气所代替,与完整混凝土表现出明显不同的物性差异,这是进行地球物理探测的前提条件。目前地质雷达法、地震反射波法及光学方法等技术[3-4]。在壁后注浆质量检测中多有应用,但受方法本身技术条件所限,不同测试方法均有其优缺点。利用电磁法受到的干扰因素强,测试结果难以消除金属异常影响;而利用地震弹性波法可以避免干扰,获得有效的测试结果。根据弹性波多种地震属性参数可对井壁本身质量、井壁厚度、壁后充填情况以及注浆质量等特征进行判定,提供相应的技术参数。

1.2 反射波法检测技术

受井筒测试条件所限,现场主要应用反射共偏移法进行测试。反射共偏移法在工程勘探中又称为弹性波影像法。它是依据反射波勘探原理,在单边排列基础上选定最佳偏移距,采用多次覆盖观测系统进行数据采集。通常在现场实际工作中,常用密集型两道共偏移数据解决实际问题,能满足生产需求,它对井壁破损及壁后异常等地质体的连续追踪与调查可发挥重要的作用。图1为井壁反射共偏移探测布置示意图。

1  井壁检测示意图

根据反射波勘探原理,单道观测系统有相应的波路系统,且它的时距曲线方程为


反之,根据测试波形求取反射相位时间,又可求解探测目标体的距离,即h=1/2v(t2-t1),从而进行地质解释。

井筒测试时采用两道检波器接收,分别进行纵向和环向测线数据采集。数据处理时通过文件拼接、道头编辑、零漂校正、振幅平衡到频谱分析,可获得不同测线的时间剖面,并根据反射同相轴特征进行地质解释和应用。这里主要通过求取浅表层弹性波波速及其分布来评价井壁浅表层基本状况;通过求取测试范围内反射波综合频率及其分布,评价井壁混凝土结构内部基本状况;并根据测线反射地震剖面对井壁内外层结构及其壁后注浆状况进行评价[5-7]

2 现场工作技术方法

2.1 测试布置

进行井壁测试时通常采用纵向和环向双向测线布置,对不同程度的破损段进行完整测试。纵环向测线间距根据技术要求及实际情况加以选择,其中环向测线垂直间距可以10-20m,必要时可加密,纵向测线根据东西南北等方向加以控制。图2为井壁测试测线布置示意图。


2 井壁纵环向测线布置示意图

2.2 仪器设备

受井壁条件限制,反射地震波数据采集时采用加工的震源枪激发地震波,检波器采用高灵敏平底型速度型100Hz检波器,并利用耦合剂加强检波器与井壁之间的接触,保证每一道数据接收效果。井筒作为特殊环境,仪器设备要求防爆,可采用KDZ1114-6A30型矿井地质探测仪进行数据采集,该仪器设备本质安全,可用于高瓦斯矿井,且重量轻,适用于井筒中测试。

2.3 数据采集

现场数据采集时,偏移距为0.6~0.8m,道间距为0.2~0.4m,每一个激发点的移动步距以0.2m为宜。在设定的测线上激发一次,得到两个不同偏移距的高频信号;激发点与接收点同步移动,进入下一点测试。

由于井筒测试的环境所限,新建井筒可在吊盘上进行测试,而老井筒测试是在罐笼的机斗顶上检测,需要利用专门设计的传感器组合装置,人工贴壁耦合。图3为传感器组合装置示意图。其中环形测线是在同一水平面上设置激发和接收点,并使激发和接收点同时沿井壁顺或逆时针方向移动展开,如自N-E-S-W-N方向顺时针环形依次检测,直至沿井圈封闭一周。纵向测线是在不同方位线上设置激发和接收点,上下移动展开测试,依次检测,直至测试端点。


3 测试装置示意图

数据采集技术参数宜选择:采样点数512,采样间隔20~50μs,采样通频带为3000Hz低通,可设置10个左右超前采样点。同时,测试现场力保通讯指挥、安全及数据的有效采集,避免不安全因素。

3 井壁检测应用与效果

3.1 新建井筒井壁检测

3.1.1 测试条件

淮北矿业集团某新建矿井主井井筒直径5.0m,设计井深598.5m。井深301m以上采用钻井法施工,井壁为预制钢筋混凝土,井深195.3~301m井壁厚度为0.5m,其后置换空腔0.5m。其中基岩296~301m段进行了地面预注浆,301m以下采用普通法施工。按钻井法工序施工中,在井筒锅底开挖后出现涌水,水量大小从最初的8m3/h到后期53m3/h。其出水部位在井壁后与岩石的接触部位,后期伴有泥沙,含沙量3%~4%。经水质分析认为该水源为井筒四含水,其突水通道主要为壁后局部泥浆置换充填不完全,水泥未完全充填密实,导致松散层水沿壁后空隙流入井下;其次是该段处于基岩风化带范围、伴有破碎带,裂隙将水导入井下。

现场确定采用静水抛渣注浆封水,再进行壁后注浆充填截水。抛渣注浆段完成12m,止水垫顶面深度为287m,注入水泥160t,抛渣注浆封底养护8d后进行试排水,以及壁后充填截水注浆施工,封堵壁后出水通道。为保证注浆质量,现采用反射波法对井壁壁后基本状况进行测试,为壁后出水封堵提供有效的技术参数。其重点是对井筒出水段(编号为46#~50#,或称为节)井壁壁后充填状态加以评价测,提出壁后注浆钻孔施工设计。

3.1.2 数据采集与分析

根据设计方案,壁后注浆工作集中在47#~50#4段井壁,井深范围为276~300m段内。本次检测在46#~50#井壁自上而下共设计10条测线,编号为Line1~Line10。每节井壁布置两条测线,测线位于井壁中部,分别距井壁上沿和下沿各2.0m。测线环绕主井内壁自N-E-S-W-N顺时针方向,每条测线长度为15.7m。通过对测试波形进行处理,获得了相应的时间剖面,图4为其中line7-line10线测试结果。检测共完成主井46#~50#井壁,井深272~297m段共10条环形测线检测任务,现场采集数据信噪比高,所获得的时间剖面质量较高。

从图4可以看出,环向测线时间剖面上初至波相位连续,无明显错断,初至时间接近一致。反映出所检测井壁本身均一性好,无明显的裂隙、密实度不均等工程缺陷,井壁质量完好。但续至波中波组的连续性、频率等特征发生明显改变,该波组特征反映了壁后充填状况。可以看出图4不同测线中均存在异常段,结合井筒工程地质特征和介质弹性波规律推断异常位置处存在由壁后空腔、包裹体、围岩裂隙区等引起的充填不密实区,其中异常Y2Y4规模较大影响程度相对严重,且该异常自上而下分布在东南方向,与现场出水位置对应。


4 环向测线时间剖面及异常分布

5为部分测试段续至波频谱分析结果,可以看出,检测区域内的低频异常主要分布在井壁北东(NE)方位区间内,且具有一定的连通性,在48#50#井壁周围分布面积较大。根据低频区存在空腔或充水性较强的解释原则,推断在48#50#壁后不密实程度较严重且充水性较强。该特征与波组异常相结合可确定壁后异常准确位置及其程度。

3.1.3结果验证分析

结合波组及频谱特征,检测提供了20处壁后不密实区,将其中分布于48#~50#井壁上的6处不密实区作为重点异常,先期对此进行注浆处理。从实际注浆结果分析,检测所提供的不密实区均具有一定的注浆量,尤其在48#50#井壁,注浆量占总量的66%。从注浆的扩散范围分析,不密区之间存在一定连通性,如在注8#10#测线时9#测线跑浆,9#线没有布置注浆孔,但从9#线跑浆现象及邻近孔的注浆量也说明该测线壁后空腔存在且规模较大。因此井壁检测结果与实际注浆验证吻合率高。图5对不同注浆孔实际注浆量进行了统计,可以看出,低频处的注浆量占相当大部分,仅井深284m4个钻孔共注水泥浆量达77.5t

3.2 维护井壁破损检测

立井井筒在长期使用过程中,井壁均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受损。皖北恒源煤电公司副井井筒投入使用近30a,目前井壁在125~130m段出现严重变形与破坏现象,需要对其进行注浆加固处理。该井壁由两层混凝土结构构成,其中内、外井壁厚度分别为0.6m0.4m。对整个破损段注浆钻孔设计包括层间和壁后两种注浆孔,其中垂深132134136m水平为主要注浆水平。复合井壁夹层注浆孔设计深为0.65m,达到第2层井壁内50mm,而壁后注浆孔深度为1.0~1.6m


5 测试段续至波频谱分析及注浆量统计结果

由于使用井筒中各种管路、线网较多,测试只能在罐笼顶使用专门激发接收装置进行数据采集。反射地震波法对这种复杂测试环境具有较强的适应性,现场采用纵测线为主,环向测线加密的方式获得了测试段的反射波记录,信噪比高。

3.2.1井壁表面检测结果

通过对注浆前后反射波数据处理,以直达波组速度值表征井壁浅部结构特征。岩土层的波速值与其结构特征具有直接的相关性,因此,混凝土的低波速区表征其结构松散或破碎,强度低[8]。图6为注浆前后井壁混凝土浅表层弹性波波速分布。


6 注浆前后井壁浅表层速度分布对比

分析图6可知,注浆前测试段井壁浅表层混凝土平均波速值为2.0m/ms左右,且在131m段存在一面积不均匀的低波速区。该位置与实见的表层破损区域相一致。破壁注浆后的检测结果表明,井壁混凝土强度整体有所升高,其平均波速值达2.4m/ms左右,但在131m水平段原井壁露筋段的低波速区域仍然存在,范围有所减小。

3.2.2 井壁内部结构综合评价

井壁内部结构可通过续至波综合主频值进行整体评价,图7为测试段注浆前后混凝土结构综合频率分布。对比发现:注浆前测试范围内混凝土体弹性波主频综合值为800Hz,且在131m水平段整个环面上均出现低频率值区域,异常范围较大。这说明混凝土体内部及井壁内部结构存在一定程度破损或不密实。现场在125~132m段共注入水泥163袋,以及20桶玻璃水。而注浆后混凝土层综合频率大幅度上升,其整体平均综合频率达到1150Hz。由于频率大小直接反应混凝土结构内部综合特征,因此其值大小与结构体强度具有直接的相关性[9],其整体强度比注浆前提高了1.4倍以上。同时注浆后井壁内部低频区减小,但在131m水平段仍存在,说明注浆后该处井壁内部仍有不实之处,应该引起注意。


7 注浆前后井壁内部结构综合主频对比

8为注浆后垂深125m环向水平测线时间剖面,该测线壁后对应为第三含水层的细砂层段,整条测线经过两个壁后注浆孔。结果表明,测线上混凝土壁后整体状况较好,在注浆后发现在距测试起点4.0m处井筒外壁,7.0m13.5m处井筒内外壁仍存在不同程度的异常。


8 注浆后垂深125m环向测线反射波测试剖面

4 结论

1)利用反射共偏移方法可对井筒壁后注浆质量进行有效检测,其干扰较少,效率高。测试偏移距为0.6~0.8m,道间距0.2~0.4m,激发点移动步距为0.2m为宜。

2)根据表面波速、综合主频及波形可对井筒表面及内部结构等进行定性到半定量评价。

3)新老井壁检测具有一定的差别,老井壁检测环境复杂,涉及表面及内部结构,检测分辨率要高,难度大,而新建井筒检测相对简单。

4)根据检测结果及其范围等特征可采用不同的注浆工艺[10-11]

参考文献:

[1]潘冬明,张华.探地雷达在井壁注浆及其效果检测中的应用[J].煤炭科学技术,2007.

[2]梁化强,赵光思.地面注浆控制井壁破裂变形的理论与实践[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9.

[3]黄宏伟.城市隧道与地下工程的发展与展望[J].地下空间,2001.

[4]黄宏伟.盾构隧道壁后注浆效果的雷达探测研究[J].岩土力学,2003.

[5]刘盛东,张平松.地下工程震波探测技术[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8.

[6]张平松,刘盛东.井巷煤岩体内构造特征反射波探测技术与应用[J].矿业安全与环保,2006.

[7]钟世航.浅层高分辨率勘查中的陆地声纳法[J].工程地球物理学报,2004.

[8]王让甲.声波岩石分级和岩石动弹性力学参数的分析研究[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7.

[9]郭学彬,肖正学,张继春.爆破振动频率特性的测试与研究[J].中国矿业,2004.

[10]李红,党军超.复杂地质条件下立井井筒壁后注浆工艺[J].,2009.

[11]刘环宇,王思敬,倪兴华,.煤矿立井井筒非采动破裂治理新方法设计[J].河海大学学报,2005.

 

上一篇: 矿井瞬变电磁技术
下一篇: 矿井震波CT技术
添加日期:2013-11-13   浏览次数:6383
 
   
   产品类别  
 
  地震仪器   电法仪器   瞬变仪器
  坑透仪器   化探仪器   地测仪器
  钻孔仪器
 
产品咨询热线:0591-83827186
福州华虹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物探技术TOP  
 
   基于原始坑透场强数据特征分析方法的回...
   中国矿井物探技术发展现状和关键问题...
   槽波透视勘探技术在淮北某矿8102里...
   基于多源数据的高精度三维地质模型建立...
   综合物探在探测陷落柱边界中的应用...
   综合物探方法在断层导水带探测中的应用...
   淮南矿区A组煤层底板灰岩钻孔瓦斯喷孔...
   音频电透视和瞬变电磁在工作面顶板富水...
   地震波和瑞利波技术综合探测构造体的应...
   综合物探技术在回采工作面煤体结构异常...
   基于综合物探技术的掘进工作面富水性超...
   地面与井下物探联合精细探测小型断层构...
   综合物探技术在冒落区注浆效果评价中的...
   某矿3下7111工作面尹家洼断层的综...
   KJ418-DF水文遥测系统在地面深...
   综合物探技术在田陈煤矿防治水中的应用...
   综合物探在断层探测上的应用...
   测线分类在坑透反演成图中的应用...
   龙煤某矿-310立井石门水情水害综合...
   综合物探技术在探查小煤窑破坏区中的应...
   物探技术在路基岩溶探查中应用...
   煤矿井巷间地质构造及其异常多波联合探...
   山寨煤矿1201综放工作面底板起伏段...
   基于微震分析法的厚煤层导水裂缝带高度...
   综合物探技术在探测工作面富水性及地质...
   某煤业XX工作面综合物探工程成果报告...
   某煤矿XXXX工作面巷道围岩变形监及...
   综合物探技术在松藻矿区梨园坝煤矿的应...
   煤矿深部开采地质保障中的综合物探技术...
   CXK90/360钻孔测斜成像测井仪...
   综合物探方法在探查采煤面底板导水通道...
   某煤矿7煤层“两带”高度成果报告...
   某煤矿“两带”高度实测工程成果报告...
   金三角煤矿井下物探应用实验...
   矿井综合物探技术在巷道前方超前探测中...
   高精度磁法火烧区探测应用实例...
   无线电波透视与槽波地震综合探测技术在...
   那罗寨煤矿薄煤层不稳定性评价...
   YHZ90/360矿用本安型钻机开孔...
   YHZ90/360矿用本安型钻机开孔...
   某矿掘进工作面瞬变电磁法与地震MSP...
   无线电波透视快速勘探技术及其应用...
   地质异常体在坑透中的响应特征...
   无线电波透视法在界沟矿8220工作面...
   无线电波透视技术在大倾角薄煤层工作面...
   井下无线电波坑道透视探测报告...
   坑透经验交流...
   无线电波透视技术在探查工作面隐伏地质...
   无线电波透视技术在凤凰山煤矿中的应用...
   无线电波透视仪的影响因素以及排除方法...
   YDT88矿用无线电波透视仪在唐安煤...
   唐安矿3301工作面YDT88矿用无...
   YDT88矿用无线电波透视仪在山寨煤...
   基于测线分类的无线坑透初始场强求取探...
   “无线电波透视CT探测技术”在井下的...
   低频(88KHz)无线电波透视技术在...
   山西煤运集团某矿8103回采工作面无...
   YDT88(A)矿用无线电波透视仪在...
   宿州煤电(集团)某矿1021工作面并...
   矿井瞬变电磁超前探测视电阻率扩散叠加...
   使用瞬变电磁对工作面上覆含水层富水性...
   瞬变电磁仪YCS512井下现场探测干...
   矿井瞬变电磁技术...
   瞬变电磁法现场探测条件与探测结果的关...
   YCS256矿用本安型瞬变电磁仪稠木...
   蒙西泊江海子矿3-1煤层掘进开拓超前...
   井下瞬变电磁法超前探测中锚杆干扰定量...
   瞬变电磁法在煤矿采空区积水探测中的应...
   巷道掘进瞬变电磁法跟踪超前预报分析...
   巷道掘进工作面瞬变电磁超前探测模拟及...
   YCS512矿用本安型探水仪在地面探...
   小功率瞬变电磁仪在浅层溶洞探测应用探...
   地下全空间瞬变电磁技术在煤矿巷道掘进...
   地面瞬变电磁法在甘肃某矿内光伏区的试...
   山西介休某煤矿地面瞬变电磁法勘探成果...
   井下瞬变电磁法多测线探测导水裂隙联合...
   YCS512矿用本安型探水仪在探测构...
   地面瞬变电磁法在山西某矿采空积水区探...
   YCS512矿用本安型探水仪水仓实验...
   YCS512矿用本安型探水仪的经验总...
   瞬变电磁技术在煤矿掘进中的应用分析...
   山东新查庄矿业8509工作面底板富水...
   强干扰背景条件下TEM探测铁矿资料解...
   瞬变电磁勘探在Ⅱ617工作面水害防治...
   瞬变电磁法技术知识问答...
   国产矿井瞬变电磁仪的性能试验研究与进...
   井下瞬变电磁探测空间金属体干扰影响测...
   界沟矿8220工作面瞬变电磁探测报告...
   瞬变电磁探测技术及在潘一矿东区的应用...
   矿用瞬变电磁法在隧道超前预报预测中的...
   坑道瞬变电磁全程数据分析及1:1含水...
   瞬变电磁技术在煤层顶板防治水中的应用...
   YCS256矿用本安型瞬变电磁探测报...
   瞬变电磁法在忻州窑矿的应用...
   无线电波透视法和地震波法在工作面构造...
   电法勘探基础常识...
   并行网络电法在煤层覆岩破坏监测中的应...
   并行三维电法分段探测在恒源矿Ⅱ628...
   应用三极断面测深技术探测井下含水构造...
   直流电法超前探测在煤矿岩巷施工中的应...
   电磁法探测煤矿地震异常区影响范围富水...
   基于并行直流电法和瞬变电磁的综合物探...
   有效电法数据的采集与识别...
   山西某矿10103工作面无线电波透视...
   智能采掘全生命周期电法探(监)测系统...
   并行电法透视系统在界沟矿7212工作...
   河北唐山某矿3095回采工作面音频电...
   采用网络并行电法仪探测采煤工作面无煤...
   矿井工作面底板水害探查方法对比试验...
   双巷三维并行电法数值及物理模型试验研...
   三维并行电法在探测界沟矿岩层富水情况...
   复杂岩体水渗流地电场响应试验分析...
   无线电波透视技术在煤矿安全生产中的应...
   某矿Ⅲ610工作面底板电法探测成果报...
   电法监测技术在工作面回采水害预警的应...
   新庄孜矿煤体瓦斯含量与震波衰减特征分...
   综合物探方法对断裂构造探测的应用...
   二、三维联合展示法在微震监测项目中的...
   MCU平台技术...
   32位嵌入式平台技术...
   矿井震波超前探测技术(MSP)...
   时距曲线的概念...
   巷道前方地质构造MSP法超前探测技术...
   与地震勘探有关的各种地震波...
   坑透和并行电法探查大面宽综采工作面...
   井筒壁后注浆质量反射波法检测技术...
   巷道随掘超前地质探测技术及应用...
   MSP技术及其在巷道构造超前探测中的...
   矿井震波CT技术...
   地下工程震波技术与应用...
   单点探测技术与应用...
   地震勘查技术在井下采空区(巷道)的应...
   矿井地质探测仪在葛亭煤矿的试验...
   矿井坑道音频电法超前探测模拟及其应用...
   山东某矿掘进迎头MSP超前物探成果报...
   矿井地震勘探技术在某矿南翼机轨合一巷...
   分布式震波勘探系统的应用...
   大断面巷道掘进围岩条件震波联合测试模...
   高分辨率矿井震波探测技术...
   某矿工作面微震监测探测成果...
   槽波反射法在工作面构造探测中的应用...
   矿井分布式震波探测仪在探测地质构造中...
   回采工作面两顺槽已揭露陷落柱的实测场...
   浅谈地震波单点迎头超前探技术在龙煤集...
   瞬变电磁重叠覆盖超前探水模拟测试研究...
   矿井地质探测仪在构造超前探测中的应用...
   矿井地质探测仪对断层及煤厚变化探测的...
   震波单点超前探测技术在煤矿井下石门揭...
   KZD1114-8C30矿井地质探测...
   MSP技术在数据采集过程中的经验总结...
   矿井震波探测技术在河东矿中的应用成果...
   煤矿井下微震事件波形研究与处理...
   MSP技术在迎头前方小断层预测预报中...
   矿井地质探测仪在矿井构造探测中的应用...
   地震勘探技术在山东某矿3上104工作...
   矿井地震技术在新安煤矿岩墙探测中的应...
   柴里煤矿23614工作面矿井巷道震波...
   槽波反射法在某矿断层探测中的应用究及...
   探地雷达和地震映像法在海堤爆填块石厚...
   KDZ1114-8C30矿井地质探测...
   GPS-RTK技术在煤矿地面测量工作...
   MSP技术在灵北煤矿陷落柱探测中的应...
 
 
 
  | 内部员工系统 | Copyright 2012-2015,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6035085号  

闽公网安备 35010202000168号

主办单位:中国矿业大学地 球物理研究所 安徽理工大学物探研究中心 安徽惠洲地下灾害研究设计院 福州华虹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域名:www.kjwt.cn◆◆◆中国矿井物探网.中国 ◆◆◆ www.kjwt.org
本站已有 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