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内部员工系统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资讯 > 信息内容 我要注册   忘记密码? 
中国矿井物探网 - 新闻资讯 - 生态环境部李高: 煤炭消费不影响我国实现“减碳”目标
 
 
生态环境部李高: 煤炭消费不影响我国实现“减碳”目标
信息来源:中国能源报   添加日期:2018-11-12   浏览次数:799

    日前,生态环境部召开例行新闻发布会,通报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最新进展。针对近期有质疑认为,我国煤电装机容量仍在增多、煤矿产量也在增加,导致应对气候变化压力增加等观点,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李高回应,煤炭消费和煤电装机量逐步减少是大趋势,不会影响我国“减碳”目标的实现。

    李高指出,通过采取煤炭消费控制等一系列措施,我国碳排放快速增长的局面得到初步扭转,已从快速增长过渡到增速降低的水平,接近进入平台期。2017年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下降约46%,超过2020年碳强度下降40-45%的目标;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达13.8%,有望完成2020年占比15%的目标。结合我国煤炭消费现状,李高进一步表示,我国总体政策方向和政策力度没有任何变化,将进一步强化对煤炭消费的管控,把政策重心集中到更好地发展非化石能源上来。“煤炭消费和煤电装机量逐步减少是大趋势,应该以客观的态度来看待,这不会影响我们实现应对气候变化的目标和任务。”

    李高同时表示,2005-2017年,我国煤炭消费在能源消费总量中的比例从72%降到60%,这个量对很多国家来讲难以想象,显示出我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控制煤炭消费的决心。“但我们也要客观认识到,温室气体排放和能源结构调整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某种程度上也会受经济形势影响,即便有一些反复也是正常的,就像经济发展中的波动一样。”

    李高对此强调,下一步还需在资金、技术创新等方面采取更加有效的行动。特别要考虑成本有效性,为实现把全球温升控制在1.5摄氏度的目标,进一步部署、研究“可以采取哪些措施、需要付出什么成本、能否筛选出符合成本有效性的措施以及我们还不具备哪些能力”。

    记者另从会上了解到,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主要举措之一,全国碳市场建设也取得一定进展。截至今年8月,北京、天津等七个试点地区累计成交2.64亿吨二氧化碳当量,成交额约60亿元人民币,试点市场范围内的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实现“双下降”。被视为碳市场建设和运行基础的《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目前已形成条例草案,包括市场交易管理办法、企业碳排放报告管理办法等在内的相关配套管理制度已有比较成熟的方案。在此基础上,相关部门正在研究制定发电行业配额分配技术指南,计划通过试算工作对指南进行验证。

    “在完成相关的技术准备、建设好基础设施后,还要经过一段时间测试,对整个系统和市场交易各个环节进行检验,看看我们的体系是不是稳定可靠,在此基础上才会过渡到实际交易。从地方试点实际情况和国外实践经验来看,全国碳市场从开始启动到实现交易需要经历一个过程。”对全国碳市场自去年12月启动以来尚未完成一笔交易、没有实质性进展等疑问,李高这样回答。

  上一篇: 1-10月呼伦贝尔原煤产量增长11% 销量增长9.5%
  下一篇: 煤炭运销协会冯雨:2019年煤炭供需大概率继续保持平衡
  信息声明:
      本网站上所展示的资料只限用于企业或个人学习研究使用,不得用于非正道商业用途,无论是否在资料上明示,所有此等资料都是受到版权法的法律保护。浏览者没有获得本站或各自的版权所有者明确的书面同意下,不得分发、修改、散布、再使用、再传递或使用本网站的内容用于任何公众商业用途。
 
   
            华虹动态             行业资讯
            物探大记事             安全事故
  新闻关注榜  
 
    山西晋煤集团技术研究院书记一行7人对...
    11-12月份公司动态...
    4月份福州华虹公司动态...
    大同大学第十一届校园文化艺术节...
    福州华虹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18...
    公司7-8月动态...
    9月份华虹动态...
    省委常委、市委书记杨岳调研福州市智能...
    8月公司动态...
    2月-3月份快讯追踪...
    98期快讯追踪...
    5月公司动态...
    7-9月公司动态...
 
   产品类别  
 
  地震仪器   电法仪器   瞬变仪器
  坑透仪器   化探仪器   地测仪器
  钻孔仪器
 
产品咨询热线:0591-83827186
福州华虹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内部员工系统 | Copyright 2012-2015,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6035085号  

闽公网安备 35010202000168号

主办单位:中国矿业大学地 球物理研究所 安徽理工大学物探研究中心 安徽惠洲地下灾害研究设计院 福州华虹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域名:www.kjwt.cn◆◆◆中国矿井物探网.中国 ◆◆◆ www.kjwt.org
本站已有 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