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实干奋进,天山南北生机勃发,处处涌动着发展建设的热潮……
我国最大煤制天然气基地外输管道开建将与西气东输管道系统互联互通
今天(9月9日),记者从国家管网获悉,我国最大的煤制天然气生产基地外输管道——准东煤制天然气管道干线工程正式开工建设,项目建成后将与西气东输管道系统互联互通,进一步提升我国天然气资源供应保障能力。
准东煤制天然气管道规划管道长度约780公里,分三期建设。本次开工的一期干线工程起自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木垒县芨芨湖首站,止于哈密市伊州区了墩压气站,线路总长约254公里,年设计输气能力60亿立方米,设计压力12兆帕。
国家管网集团西部管道公司准东项目经理余文昌:管道在哈密与西气东输四线连通,将准东基地煤制气通过西四线引入“全国一张网”。一期工程建成后,可进一步增加上游资源供给,为下游市场提供有力保障。
工程沿线穿过准噶尔盆地、哈密盆地,翻越天山东麓地震带、“百里风区”,地形地貌以荒漠、戈壁和山区为主,沿线地质构造复杂,社会依托条件差。国家管网集团从规划、建设、运行等多方入手,应用装配式水工结构,采取边坡防护、排水工程、施工临时防护、在管道两侧搭设草方格等水土保持措施,减少水土流失。
国家管网集团建设项目管理公司西北项目管理中心副主任张海滨:沿线站场均建设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实现投产后“自发自用”,有效促进节能减排。推动智能管道建设,实现全数字化交付、全智能化运营。
据了解,准东煤制气生产基地位于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境内,是我国面积最大、资源量最丰富的整装煤田。准东煤制天然气管道的建设,有助于促进新疆发挥自身煤炭资源优势,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同时进一步完善我国西部油气能源战略大通道。
煤制气:气化工艺将煤炭转化为天然气
在我国“富煤、缺油、少气”的能源禀赋背景下,煤制气作为破解天然气供应缺口、优化能源结构的关键技术,正从实验室走向规模化应用。那么什么是煤制气?我国为何要发展这一产业?
煤制气,其实就是通过气化工艺将固体煤炭转化为合成天然气的技术,与常规天然气应用场景完全兼容。我国煤炭储量丰富,开发煤制气资源有助于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又能增加天然气供给,为构建多元化气源保障体系提供核心支撑。
当前,我国煤制气产业已迈入规模化发展新阶段,2024年全国煤制天然气产量突破90亿立方米。此外,配套输送网络持续完善,已建成伊霍煤制天然气管道、大唐克旗煤制天然气管道两条骨干外输通道,目前通过管道外输煤制天然气的能力已超300亿立方米,实现了“产”“输”协同发展。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飞机医院”新疆首飞!患者家门口看上海名医
“没想到能在飞机上看病!还是国内顶尖专家!”9月6日上午,石河子市患者黄秀刚走下一架白色医疗飞机,就忍不住感叹。
这可不是普通飞机,它是全国首架“五官健康飞机医院”。9月5日至7日,在微笑明天慈善基金会的支持下,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联合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共同开展“空中健康丝绸之路公益活动——五官健康C909医疗机演示飞行”。这架从上海飞抵石河子的医疗飞机,不仅搭载了一支顶尖专家团队,还配备了一整套国产高端医疗设备。
9月6日,“空中健康丝绸之路公益活动——五官健康C909医疗机演示飞行”在石河子市启动。图片由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提供
走进这架医疗飞机,登记咨询区、眼科诊室、耳鼻喉科诊室、候诊区、检查区、5G远程会诊区及实操培训区七大功能分区一应俱全。患者登机后,可享受从筛查、诊疗到康复与会诊的一站式全流程服务。
更硬核的是机内全套“中国造”尖端设备: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OCT)、增强现实视觉训练平台、裸眼3D显示屏、5G远程会诊裂隙灯……这些设备均由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自主或合作研发,实现了100%国产化。“这不仅仅是一次义诊,更是一种全新的医疗资源流动模式的开启。”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院长周行涛表示,医院将积极探索如“飞机医院”这样的创新模式,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与共享。
三天时间里,来自上海的专家团队不仅开展义诊和疾病筛查,还进行手术演示、远程会诊与实操培训。“专家们带来的技术和培训非常实用,尤其是免去了我们外出学习的长途奔波。在家门口就能接触到这么先进的设备和教学方法,很多操作现场就能学会,对我们帮助很大。”石河子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学科带头人李璐说。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司副司长郑桐森表示,本次活动率先探索了“移动诊室—综合检查—培训实操—5G远程会诊”一体化的“飞机医院”新模式,不仅拉开了我国防盲治盲等事业发展新篇章的序幕,也为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开展更多受益面广、社会影响力大的巡诊义诊活动提供了新思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