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国家层面:国务院安委会印发的《关于防范遏制矿山领域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的硬措施》等文件,对矿山隐蔽致灾因素普查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将其作为防范遏制矿山重特大事故的关键举措。
2、地方层面:各地政府积极响应,例如福州市根据福建省的统一部署,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了具体的矿山隐蔽致灾因素普查治理工作方案,明确了各阶段的工作目标、任务分工和时间节点,将责任落实到具体部门和人员。
二、规范标准完善与宣贯
1、规范发布: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制定发布的《矿山隐蔽致灾因素普查规范》(以下简称《规范》)于2024年11月1日起正式实施,为普查工作提供了统一标准和规范。其中与煤炭领域相关的主要内容有:《第1部分:总则》通过明确矿山隐蔽致灾因素普查的定义,规范了普查工作的原则和责任、工作流程,统一了“一报告、一图、一表”的普查成果体现形式及上报流程。《第2部分:煤矿》针对煤矿7大类隐蔽致灾因素,提出普查的具体内容和范围,对支撑普查结论的物探、钻探、化探等基本实物工程量进行了明确规定,并以灾害为出发点,对各主控隐蔽致灾因素进行归类,逐项分析隐蔽致灾因素的各类要素对矿山开采的影响和危险性。该《规范》作为我国矿山安全领域首个隐蔽致灾因素普查的技术标准,从源头为普查工作提供了根本依据,对推动我国矿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指导矿山企业隐蔽致灾因素普查工作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

三、审查与监管强化
1、严格审查普查报告:多地区对普查报告进行严格审核,山西省对部分重点矿山企业的普查报告,在专家审查的基础上,还会进行实地复核。通过实地勘查、数据比对等方式,验证报告中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以及治理措施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2、管监察常态化: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各省级局将普查情况纳入监察执法内容,对普查走形式、数据造假等行为进行严肃查处。
四、技术支撑与服务发展
1、技术帮扶与指导:部分地区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委托技术支撑机构为企业提供帮扶式技术指导,如青海省开展的相关工作。
2、经验交流与合作:举办各类培训班、专题讲座和经验交流会,促进企业间的经验交流与合作,共同提升普查工作质量和水平。
五、思考
基于上述政策导向及引发的市场需求情况下,煤矿地质探测企业所面临的机遇与风险并存。一方面,作为国家矿山安全领域的重要技术标准,《规范》的发布体现了政府对矿山安全生产的高度重视,煤矿企业的需求大幅增加,会提供更多业务机会,为此煤矿地质探测企业会更加注重技术创新与发展,寻求更多的合作联盟,从而优势互补提升综合实力形成良好循环。另一方面,该《规范》的正式发布,对物探、钻探、化探等技术手段的操作流程和质量控制提出了更精准要求;业务范围的扩大,增加了工作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责任与风险也在同时加重;更多企业进入煤矿隐蔽致灾因素普查市场,市场竞争将会变得更加激烈。
为此,华虹智能科技与有关院所及矿山企业通力合作,为协同推进隐蔽致灾因素普查工作出如下思考:
(1)推进技术创新与优化。深耕优势技术,持续投入研发,结合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对采集到的地质数据进行深度挖掘,以更精准地识别致灾因素;深入技术融合应用,将钻探物探相结合或者不同的地球物理探测技术相结合,实现优势互补,提供更全面、准确的普查结果。
(2)着重服务质量提升。首先要建立质量保障体系,制定从项目前期调研、数据采集、分析到报告生成的全流程质量标准和操作规范。在每一个环节都设置严格的质量检查点,确保工作的高质量完成。其次优化定制化服务策略,深入了解每个矿山企业的特点和需求,包括矿山类型、开采历史、地质条件等,为其量身定制个性化的服务方案,并提供灵活的服务模式。最后要加强客户反馈机制,建立畅通的客户反馈渠道,及时收集客户意见和建议并迅速整改和优化,不断提升服务水平。
(3)加大市场拓展与合作。与矿山企业、科研机构、高校等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一方面巩固市场份额,另一方面与科研机构和高校合作可以共享科研成果、开展联合研发,能进一步提升技术实力和创新能力。
(4)全面人才战略布局。一是吸引地质、物探、安全工程等领域的高端人才加入,以此带来更先进的理念和技术,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二是构建完善的内部培训体系,鼓励员工自我提升。三是加强团队沟通与协作,培养团队精神,发挥协同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