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中国矿井物探网 | 返回华虹智能 |
 
Email:用户名 @ kjwt.cn 密码
 
新闻检索
往期回顾
您现在的位置:第65期 -> 第六版 -> 新闻内容
心灵驿站
新闻作者:苏敏敏  发布时间:2013-09-10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象与本质
  光滑的墙壁上,一只蚂蚁在艰难地往上爬。爬到一大半。忽然滚落下来,这是它的第七次失败。然而过了一会儿,它又沿着墙角,一步步往上爬了……
  第一个人注视着这只蚂蚁,禁不住说:“一只小小的蚂蚁,这样执著顽强,真是百折不回啊!我现在遭到一点挫折,能气馁退缩吗?”他觉得自己应该振奋起来,来勇敢地面对他在生活中的那些困难。
  第二个人注视着这只蚂蚁,也禁不住说:“可怜的蚂蚁,只要稍微改变一下方位,它就能很容易爬上去;可是,它就是不肯看一看,想一想……唉,可悲的蚂蚁!我正在做的那件事,一再地失利,我该学得聪明一点,不能再蛮干一气了——我是个人,是个有头脑的人。”果然,他变得理智了,他果断地放弃了原先错误的决定,走上了新的道路。
  第三个人也一直观察着这只蚂蚁,他听到这两个人的话,就去问智者:“观察同一只蚂蚁,为什么他们两人的见解和判断截然相反?他们得到的启示迥然而异。可敬的智者,请您说说在他们中间,哪一个对,哪一个错呢?”智者回答:“两个都对。”
  点评:其实,在人世间,很多事情都是如此,视角不同而已。只要能化解我们当时的迷茫,让我们获得正能量,何必去管它本来应该是什么样子呢?

  此岸、彼岸 (一)
  地势险恶的峡谷,涧底奔腾着湍急的水流,几根光秃秃的铁索横亘在悬崖峭壁之间当桥。山势的巍峨,涧水的轰鸣,越发烘托出桥的危险与简陋,经常有行者失足葬身涧底。
  一行四人来到桥头:一个盲人;一个聋人;两个耳聪目明的健全人。铁索桥,必须攀附了,路至此,决无退路。四个人一个接一个地抓住铁索,凌空行进。结果呢?盲人过桥了,聋人过桥了,一个耳聪目明的人过桥了。另外一个则跌下铁索桥,丧了命。
  难道耳聪目明的人还不如盲人,聋人?
  他的弱点恰恰缘于耳聪目明。
  盲人说,我眼睛看不见,不知山高桥险,心平气和地攀索。聋人说,我的耳朵听不见,不闻脚下咆哮怒吼,恐惧相对减少很多。那么过桥的健全人呢?他的理论是,我过我的桥,险峰与我何干?急流与我何干?只管注意落脚稳固就够了。
  点评:很多时候,成功就像攀附铁索桥,失败的原因,不是因为力量的薄弱,不是因为智商的低下,而是环境威慑,被周围的声势吓破了胆。
  
此岸、彼岸 (二)
  一条大河奔流在江南和塞北的分界线上,南来的、北往的人川流不息,各怀梦想。江南的鱼米和塞外的牛羊仿佛数不尽的金矿,给人产生永远不厌倦的诱惑。但是,有一个人在河边驻了脚。没有谁知道他从哪里来,南方亦或北方,只是确认他停下了。安家、造船,他在大河上摆渡。
  船越造越多,生意越做越大,有一天,他悠闲地坐在芦荻飘荡的堤岸,眺望着河面上忙碌的渡船,满意地笑了。他不曾鱼米满仓,不曾放牧牛羊,但谁又能否定他没有发现金矿!
  点评:竭尽全力地探索,恰如其分地停下,在选择的目的上巩固战果,同样是成功的表现。  做最好的自己,才能碰见最好的别人
  有一个年轻人去买碗,来到店里他顺手拿起一只碗,然后依次与其它碗轻轻碰击,碗与碗之间相碰时立即发出沉闷、浑浊的声响,他失望地摇摇头。然后去试下一只碗……他几乎挑遍了店里所有的碗,竟然没有一只满意的,就连老板捧出的自认为是店里碗中精品也被他摇着头失望地放回去了。
  老板很是纳闷,问他老是拿手中的这只碗去碰别的碗是什么意思?
  他得意地告诉老板,这是一位长者告诉他的挑碗的诀窍,当一只碗与另一只碗轻轻碰撞时,发出清脆、悦耳声响的,一定是只好碗。
  老板恍然大悟,拿起一只碗递给他,笑着说:“小伙子,你拿这只碗去试试,保管你能挑中自己心仪的碗”。
  他半信半疑地依言行事。奇怪!他手里拿着的每一只碗都在轻轻地碰撞下发出清脆的声响,他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惊问其详。
  老板笑着说,道理很简单,你刚才拿来试碗的那只碗本身就是一只次品,你用它试碗那声音必然浑浊,你想得到一只好碗,首先要保证自己拿的那只也是只好碗。
  点评:就像一只碗与另一只碗的碰撞一样,一颗心与另一颗心的碰撞需要付出真诚才能发出清脆悦耳的响声。自己带着猜忌、怀疑甚至戒备之心与人相处,就难免得到别人的猜忌与怀疑。
  其实每个人都可能成为自己生命中的“贵人”,前提条件是你应该与人为善。
  你付出了真诚就会得到相应的信任,你献出爱心就会得到尊重。反之,你对别人虚伪、猜忌甚至嫉恨,别人给你的也只能是一堵厚厚的墙和一颗冷漠的心。
  每个人的生命里都有一只碗,碗里盛着善良、信任、宽容、真诚,也盛着虚伪、狭隘、猜忌、自私……请剔除碗里的杂质,然后微笑着迎接另一只碗的碰撞,并发出你们清脆、爽朗的笑声吧!
  做最好的自己,才能碰撞出最好的别人!   

最宝贵的一门课
  深夜,一位中国人走进德国某小镇的车站理发室。理发师热情地接待了他,却不愿意为他理发。理由是:这里只能为手里有车票的旅客理发,这是规定。中国人委婉地提出建议,说反正现在店里也没有其他顾客,是不是可以来个例外?理发师更恭敬了,说虽然是夜里也没有别的人,我们也得遵守规则。无奈之中,中国人走到售票窗前,要了一张离这儿最近的那一站的车票。当他拿着车票第二次走进理发室时,理发师很遗憾地对他说,如果您只是为了理发才买这张车票的话,那么真的很抱歉,我还是不能为您服务。
  当有人把深夜小站理发师的故事告诉给一群在德国留学的中国学生时,不少人感慨万千,说,太不可思议了,德国人真的是太认真了,这样一个时时处处讲规则讲秩序的民族,永远都会是一个强大的民族。但有的人就不以为然,说,偶然的一件小事,决定不了这么大的性质,一个小镇的车站,一个近乎迂腐的人,如何能说明一个民族的性格呢?双方甚至还为此发生了争执,相持不下之际,就有人提出通过实践来检验孰是孰非。于是,聪明的留学生们共同设计了一项试验。
  他们趁着夜色,来到闹市区的一个公用电话亭,在一左一右两部电话的旁边,分别贴上了“男士”、“女士”的标记,然后迅速离开。第二天上午,他们又相约来到那个电话亭。令他们惊奇的一幕出现了:标着“男士”的那一部电话前排起了长队,而标着“女士”的那一部电话前却空无一人。留学生们就走过去问那些平静等待的先生们:既然那一部电话前没有人,为什么不到那边去打,何必等这么久呢?被问的先生无一不以坦然的口吻说:那边是专为女士准备的,我们只能在这边打,这是秩序啊。
  留学生们不再争执了。在他们默默回去的一路上,每个人都想了很多,大家都隐隐觉得自己乃至自己身后那个曾是礼仪之邦、崇尚井然有序的民族,这许多年来,可能于无意之中已慢慢丢失了一些美好的东西。
  点评:在再创民族辉煌、融入世界大流的今天,规则和秩序,也许正是我们最为需要的素质。
上一篇 下一篇
  | 联系我们 | 内部员工系统 | Copyright? 2012-2015,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1010421号  
主办单位:中国矿业大学地球物理研究所 安徽理工大学物探研究中心 安徽惠洲地下灾害研究设计院 福州华虹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域名:www.kjwt.cn◆◆◆中国矿井物探网.cn ◆◆◆ www.kjwt.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