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中国矿井物探网 | 返回华虹智能 |
 
Email:用户名 @ kjwt.cn 密码
 
新闻检索
往期回顾
您现在的位置:第59期 -> 第四版 -> 新闻内容
陷落柱地震波超前探测数值模拟与应用
新闻作者:王勃 刘盛东 胡泽安  发布时间:2013-03-28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王勃1,2,刘盛东1,2,胡泽安1,2
  (1.中国矿业大学 资源与地球科学学院,江苏徐州221116;
2.中国矿业大学 深部岩土力学与地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江苏 徐州221116)
  摘要:针对陷落柱与周围煤体之间存在明显波阻抗差异的特点,建立巷道内地震波超前探测陷落柱数值模型。采用波场正演模拟方法,分析巷道前方存在陷落柱时的地震波场特征,总结出基于绕射偏移的陷落柱边界探测方法。在新元矿南二正巷实际超前探测中,该方法准确圈定了巷道前方陷落柱的范围。探测结果和实际揭露情况对比表明:地震波超前探测技术可以对巷道前方120m范围内的陷落柱构造进行有效预测。
  关键词:地震波超前探;陷落柱;绕射偏移;数值模拟
  0 引言
  岩溶陷落柱是煤矿开采过程中常常遇到的一种灾害性地质异常体,其普遍分布于我国华北石炭——二叠纪煤田中,是影响煤矿生产建设的特殊地质条件之一。岩溶陷落柱不仅破坏了煤层的连续性,影响煤矿生产,而且还有可能将地下水导人工作面内,给煤矿安全生产造成极大威胁。
  一般情况下,探查岩溶陷落柱都是运用物探先行,物探、钻探、巷探相结合的技术手段进行综合探查,以确定其确切位置,圈定范围,查明形状及规模。目前探测岩溶陷落柱的主要物探手段主要有地面地震勘探、矿井无线电波透视技术、矿井地质雷达、瑞利波勘探技术、地震波CT和槽波地震勘探技术等[1-9]
  本文介绍地震波超前探测技术,结合了巷道空间特点,采用了巷道多次覆盖观测系统进行数据采集,数据处理过程中综合运用了波场分离、反射波提取、叠前偏移成像等多种处理算法,是一种多波多分量全空间地震勘探技术。
  由于井中地震勘探是在巷道中激发和接收地震波,既克服了复杂的表层干扰,又离目标体较近,因而地震波能量和高频成分衰减较少,可获得高精度和高分辨率的地震资料。为掌握井中地震的波场特征,本文采用波场正演模拟方法。研究巷道内激发可能产生的波场类型(包括有效波和干扰波)和传播特点,并在实践中验证。实践证明,地震波超前探测技术能有效探测掘进巷道前方120m范围内断层等地质异常,其探测成果可减少掘进事故,保障矿井安全高效生产[10-13]
  1 地震波超前探测技术及系统原理
  1.1 巷道前方高倾角界面负视速度时距特征
  研究反射波的时距曲线特征需首先建立观测系统。由于受地下工程空间局限性的影响,巷道地震探测工作只能在巷道迎头附近有限区域展开。因此,结合实际,坐标系的X轴原点位于巷道后方,X轴正方向水平指向巷道前方;接收点分别设置在原点和迎头位置,激发点位于原点与迎头之间。设巷道前方界面在X轴上出露点为(h,0),界面倾角为θ,后置接收点位于原点RB(0,0)。任一激发点的坐标为(图一)。  

图一 巷道前方倾斜界面与炮检相对位置
  根据反射定律和虚震源原理可得巷道前方界面的时距方程如下:
  式中:tB——后置接收点反射旅行时,s;
  x——任一激发点在x轴上的坐标,m;
  h——前方界面和x轴(巷道轴线)的交点坐标,m;
  θ——界面倾角,(°);
  v1——界面上层速度,m/s;
  由于巷道中仅能布置有限测线。因此仅能反映出时距曲线的局部。图二为巷道前方不同倾角界面在后置接收点的时距曲线。对比不同角度的时距曲线可以发现,当界面为高倾角时(45°—90°),由于最小值点不在测线内,测线只能反映出单调递减的反射波同相轴,因此均表现出负视速度。尤其直立界面(θ=90°)时距曲线已简化为直线,其斜率为一l/v1
  综上所述,受巷道测线长度限制,在前方界面的反射波场中只能反映出局部反射波同相轴;该局部同相轴和界面倾角大小相联系,当前方界面为高倾角时,时距曲线段表现出负视速度特征;测线上前后置接收点时距曲线特征相似,在高倾角界面时均具有负视速度特征。
  1.2 反射波提取
  从以上分析可知,巷道条件下地震波场是异常复杂的。地震波超前探测的目标体主要集中在巷道前方,而前方的地质信息完全体现在来自巷道前方反射波组中。因此,有效地提取巷道前方界面的反射波成为地震波超前探测的关键技术之一。  

图二 巷道前方不同倾角界面后置接收点时距曲线图
  从时距曲线规律看出,在线性观测系统条件下,巷道前方界面均表现出特殊的负视速度特征。本文基于此视速度差异规律,采用Τ—Ρ滤波方法提取出巷道前方界面反射波,同时压制声波、面波等干扰波以提高数据信噪比。
  2  超前探测数值模拟
  地震波场数值模拟是研究复杂地区地震资料采集、处理和解释的有效辅助手段。为了有针对性地研究巷道周边界面波场传播规律,通过合成地震记录方式来研究地震超前探测技术对于前方陷落柱的探测效果[14]
  2.1 模型参数
  模拟研究中设计一个大小为500mx500m的三层数值模型,中间层为模拟煤层,上下为模拟顶底板,其中模拟参数见表l。网格划分为0.5m×0.5m。巷道前方存在一个陷落柱,界面倾角为90°。炮点和检波点设置在巷道同一侧帮煤层中部。炮点在前方,共10炮,后置1个检波器。检波点坐标为(230,250),起始炮点坐标为(260,250),炮距5m,共10炮,末端炮点坐标为(305,250)。其空间位置关系见图三数值模型示意图。
表1巷道超前探测模型参数


图三 数值模拟模型示意图
  震源类型选用点源,采用波动方程模拟的地震波场包含了地震波传播的所有信息。为研究地震波的传播机理和复杂地层的解释提供了更多的佐证。记录合成时选用雷克子波,子波主频为250Hz。
  2.2 正演模拟超前探波场特征  

图四 陷落柱震波超前探测模型正演模拟波场快照
  图四是正演模拟的波场快照。
  图四a显示的是激发点在煤层激发。地震波向右传播时,在陷落柱左界面产生反射波和透射波。由于顶底板和煤层存在波速差异,故地震波在煤层中等时面呈剪刀状,并且在顶底板界面上产生转换波。
  图四b显示地震波向右传播至右界面并发生反射和透射,反射波与转换波在陷落柱内产生干涉;地震波向左传播至检波器位置,由于受到巷道束缚,信号在其尾部干涉叠加形成槽波。
  图四4c显示陷落柱右侧界面产生的反射波,透过左侧界面。与左侧界面产生的反射波一起,在巷道内形成前后两组反射波组。多次波在陷落柱左侧界面附近发生干涉,波场变得复杂。
  图四d显示陷落柱左右界面产生的反射波在煤层内形成两组能量较强的反射波向左传播。从波场快照显示的波的运动学和动力学特点,可以识别复杂波场中几种主要类型的波:其中l为震源子波遇到顶底板后产生的透射P波,2为反射P波遇到顶底板产生的反射P波,3为波震波遇到顶底板后产生的透射S波,4为反射S波遇到顶底板产生的二次转换S波,5为直达槽波,6和7为巷道陷落柱左界面的两组反射S波,8为多次波和反射槽波。
  巷道内由于是点源激发,只有直达P波、直达槽波、反射P波、反射S波以及反射槽波和多次波。在x分量上,只有直达P波、多次反射波、直达槽波、陷落柱左侧界面反射P波、陷落柱右侧界面反射P波以及反射槽波。
  2.3 模拟地震记录和处理结果
  观测系统参数为:检波器1个,道间距10m、炮间距5m,采样时间250ms,采样间隔0.2ms,合成地震记录见图五。  

图五 数值模拟合成地震记录
  结合波场快照和波的时距曲线特征。可得:图五a中①为直达P波,②为顶底板多次反射波和直达槽波,③为巷道前方陷落柱左侧界面反射P波,④为巷道前方陷落柱右侧界面反射P波,⑤反射槽波和多次反射、折射波。
  图五b为采用Τ—Ρ视速度滤波及切除技术等预处理后的记录,去除了直达波,转换波,直达槽波与多次反射的干扰波。
  以2m/ms的煤层P波速度对X分量预处理后信号进行叠前绕射深度偏移,并过滤相对弱能量异常界面,提取强能量反射界面,结果见图六所示。在X方向上110m和128m处(巷道最外侧检波器所在位置为坐标原点)有两个强反射界面,即为陷落柱前后两个界面,与模型中陷落柱位置吻合。  

图六 超前探模型纵波深度偏移图
  3 应用实例
  新元井田位于沁水煤田西北部,行政区划属山西省晋中市寿阳县。井田内断层稀少,没有岩浆岩侵入的影响,构造条件分类应属简单类略偏中等。现阶段采区所采煤层为3°煤,3°煤为中灰、特低硫、低磷、极易选的贫煤、贫瘦煤,属于山西组,瓦斯含量较高。其顶板为砂质泥岩、泥岩,局部为中、细粒砂岩。底板为砂质泥岩,局部为细、粉砂岩。
  2010年7月13日对新元矿南二正巷进前探地震波超前探测,实际信号如图七。  

①为陷落柱前界面反射纵波;②为陷落柱后界面反射纵波预处理,包括道间平衡、道内平衡、切除直达波、Τ—Ρ视速度滤波)
  图七 实测信号与处理
  地震探测数据以1.8m/msr纵波速度进行偏移,结果显示当日掘进头位置(203测点向东62.6m)前100m范围内存在两处主要反射界面(图八),分别为掘进头前方30--34m(R1)和84-88m(R2)。结合地质资料,预测R1界面可能为陷落柱边界,而R2界面可能为陷落柱另一边界。  

图八 新元矿南二正巷超前探测纵波深度偏移图
  实际验证情况为:R1对应揭露一个陷落柱东边界,岩性显著变化,位置为28m;R2为陷落柱西边界,位置为84m。陷落柱呈椭圆形,长轴56m,陷落柱内岩性杂乱,棱角明显,以砂岩、砂质泥岩碎块充填为主,柱状边缘呈上大下小的倒八字形特征,无水。
  从对比结果分析得出,地震波超前探测技术在新元矿的应用较好,探测陷落柱位置准确,表明地震波超前探测技术对巷道安全掘进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可以有效的指导巷道施工。
  4 结论
  地震波探测技术具有探测能力强、效率高、成本低等优点.越来越多地被用于井下陷落柱的探测。通过数值模拟和现场探测应用对地震波超前探测陷落柱方法可获得如下结论。
  ①巷道前方陷落柱的地震波响应在有限测线区间上,反射波同相轴为负视速度的特征。
  ②地震波超前探测方法对于巷道陷落柱超前探测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
  ③现阶段。地震波超前探测陷落柱。主要是确定陷落柱前后两个反射界面。对于陷落柱定性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刘重举.陷落柱的发育规律及探测技术[J].煤田地质与勘探,1997.
  [2]胡运兵,张宏敏,吴燕清.井下多波多分量地震反射法探测陷落柱的应用研究[J].矿业安全与环保.2008.
  [3]Wang Bo,Liu Sheng-dong,Liu Jing,etc.Study On advanced prediction for multiple disaster sources of laneway under complicated geological conditions [J].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1.
  [4]刘树才,岳建华,刘志新.煤矿水文物探技术与应用[M].江苏 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5.
  [5]董守华,王琦.层析成像在巷道无线电波透视法中的应用[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3.
  [6]刘志新.无线电波透视法在探测隐伏导含水构造中的应用[J].工程地球物理学报,2005.
  [7]刘盛东,郭立全,张平松.巷道前方地质构造MSP法超前探测技术与应用研究[J].工程地球物理学报,2006.
  [8]张平松,刘盛东,曹煜.坑道掘进立体电法超前预报技术研究[J].中国煤炭地质,2009.
  [9]张纪勋,范志平.瞬变电磁技术在巷道超前探测中的应用[J].中国煤田地质,2006.
  [10]刘盛东,郭立全.MSP技术及其在煤矿巷道小构造探测中的应用[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
  [11]张平松,刘盛东,吴健生.隧道及井巷T程超前探测模拟及其偏移技术研究[J].岩石力学与T程学报,2007.
  [12]赵晶.MSP技术在任楼煤矿巷道超前探测中的应用[J].中国煤炭地质,2011.
  [13]刘忠远.矿井地震超前探测技术在龙东矿的应用[J].中国煤炭地质,2011.
  [14]朱光明,李桂花,程建远.煤矿巷道内地震勘探的数值模拟[J].煤炭学报.2008.
 
上一篇 下一篇
  | 联系我们 | 内部员工系统 | Copyright? 2012-2015,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1010421号  
主办单位:中国矿业大学地球物理研究所 安徽理工大学物探研究中心 安徽惠洲地下灾害研究设计院 福州华虹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域名:www.kjwt.cn◆◆◆中国矿井物探网.cn ◆◆◆ www.kjwt.org